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oa 目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2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1 476149 AlignRT引导摆位流程在盆腔肿瘤放疗中的应用评估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32 目的: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盆腔肿瘤放疗摆位工作流程,评估光学体表引导系统AlignRT的定位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进一步探讨其替代皮肤标记线摆位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Infinity加速器放疗的40例盆腔肿瘤患者,其中20例采用传统的体表标记线摆位流程,另外20例采用AlignRT引导摆位流程。治疗前扫描锥形束CT(CBCT)与计划CT进行配准获得六维方向上的平移(左右LAT、头脚LNG、前后VRT)和旋转(冠状位Yaw、矢状位Pitch、横断位Roll)误差。比较两种摆位流程的CBCT配准误差、误差偏移量分布,计算计划靶区(PTV)外扩边缘,对6个维度误差、体质量指数和摆位误差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传统标记线摆位流程中,平移和旋转误差的中位数范围分别为0.19~0.34 cm和0.50°~1.30°,最大偏移量范围分别为1.20~1.70 cm和2.00°~5.50°。在AlignRT引导摆位的工作流程中,平移和旋转误差的中位数范围为0.10~0.15 cm和0.50°~0.70°,最大偏移量范围为0.42~0.47 cm和1.80°~2.00°。此外,传统标记线摆位显示分次间误差>0.5 cm和>3°的比例分别为23.3%和9.8%。计算得到两组摆位方式在LR、SI、AP方向的PTV外扩值:AlignRT引导(0.37、0.38和0.34 cm),皮肤标记线摆位(0.67、1.22和0.95 cm)。两个摆位工作流程的6个维度的误差之间均没有发现相关性。当使用AlignRT引导摆位时,LAT、LNG和Pitch方向与体质量指数呈低度相关。结论:AlignRT引导盆腔肿瘤放疗可以减少六维平移和旋转误差,实现精准的摆位精度,治疗分次间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高,与CBCT联合使用可取代传统的皮肤标记线摆位流程。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141 147 2399205 陈傲强1,王亚娟1,黄晓彤1,吴露2,谢德欢2,陈雪梅1 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量化脑转移瘤放疗前后海马血流灌注变化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03 目的:回顾性分析放疗(RT)前后海马血流灌注(CBF)及体积的变化,探究其与剂量的关系,为脑转移瘤(BMs)患者进行全脑放射治疗(WBRT)后海马反应的动态监测提供可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BMs患者RT前后的两次磁共振(MR)模拟定位图像,包括T1加权成像(T1WI)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成像。在T1WI上手动分割左右侧海马结构并统计海马体积,在3D-ASL图像上获取海马CBF。根据两次MR扫描的时间间隔和海马接受剂量分为时间间隔短[<30 d,平均(19.74±7.15) d]≤1 Gy组、1~30 Gy组和≥30 Gy组;时间间隔长[>3个月,平均(495.50±226.06) d]≤1 Gy组、1~30 Gy组和≥30 Gy组。分析RT后海马CBF和体积的变化规律及剂量-效应关系。结果:(1)共入组86个海马测量其CBF与体积变化情况,RT后海马CBF最小值(CBF-min)、最大值(CBF-max)、平均值(CBF-mean)及体积较RT前分别减少8.32%、7.31%、8.09%、4.11%(P<0.05);海马CBF-min、CBF-max、CBF-mean的下降率分别较体积减小率高6.33%、7.01%、8.23%。(2)两次MR模拟定位扫描时间间隔短时,≤1 Gy组与1~30 Gy组海马CBF增加,增加率与海马接受的剂量呈正相关,≥30 Gy组海马CBF下降,除≤1 Gy组与1~30 Gy组外,其余剂量组的海马CBF变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剂量组海马的体积均略增长,增长率与海马接受的剂量呈正相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次MR模拟定位扫描时间间隔长时,3个剂量组的海马CBF与体积均呈下降趋势,下降率与海马接受的剂量呈正相关,除≤1 Gy组与1~30 Gy组外,其余剂量组的海马CBF变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剂量组海马体积减小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患者接受RT后海马的CBF下降较体积减小更加敏感,有明显的时间及剂量依赖性,应该作为BMs在WBRT后追踪海马RT反应和预测放射性损伤的常规生物指标。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148 153 2605886 刘瑞1,2,巩贯忠2,杜珊珊2,孟康宁2,王若峥3,尹勇2 基于列线图模型的前列腺癌黄金基准标志物安全性的影响因素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36 目的:基于列线图(Nomogram)模型分析前列腺癌(PCa)放疗中黄金基准标志物(GFM)置入后安全性的影响因素,评价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0例接受了GFM置入术的PCa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设置标志物间距阈值为1 mm,将训练集患者再次分为GFM置入后安全组和风险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训练集患者GFM置入后安全性影响因素,基于结果和R语言4.0“rms”软件包创建Nomogram预测模型。通过绘制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完成内部验证。通过绘制训练集和验证集ROC曲线以及计算AUC完成外部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列腺体积<25 mL、GFM置入底部、置入4枚、轴皮比均值为1~2或2~3是影响GFM置入后安全性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5个独立风险因素创建了Nomogram预测模型。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一致性良好且能够提供临床净收益。外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GFM置入后安全性的ROC曲线拟合较为理想([χ2]=3.224, P=0.254),AUC分别为0.876(95%CI:0.724~0.903)和0.865(95%CI:0.702~0.8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1)。结论:GFM置入后安全性Nomogram模型预测效能可满足临床要求。作为一种新型评价工具,该模型可进一步提高GFM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154 159 1213476 徐飞,田龙 基于三维深度分离网络的PET双示踪剂混合图像分离方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21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三维深度分离网络方法用于18F-FDG和18F-FAPI PET双示踪剂混合图像分离成像。方法:收集120例同一患者在不同时间单独扫描的18F-FDG和18F-FAPI PET图像,本研究采用模拟的形式生成PET双示踪剂混合图像,首先对同一患者两种PET示踪剂图像进行配准保证空间位置匹配,然后对配准的PET图像进行前向投影生成弦图数据,将两种弦图数据累加得到混合弦图数据,随后采用最大似然期望法重建得到PET双示踪剂混合图像,输入到基于3D DSN架构的网络进行分离成像,从而得到两种单示踪剂的PET图像。结果:本文提出的方法相较于3D CNN方法,分离得到的18F-FDG图像与真实18F-FDG图像的结构相似性指数(SSIM)提升0.87%,峰值信噪比(PSNR)提升11.8%,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减小52%。分离得到的18F-FAPI图像与真实18F-FAPI图像的SSIM提升1.1%,PSNR提升17.0%,NRMSE减小51%。结论:本文方法可以很好地应用在PET双示踪剂同时成像上,减少患者的扫描次数、时间和金钱成本,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精准和更丰富的诊断信息。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160 166 1864024 唐大洋1,2,胡德斌2,齐宏亮2,孙浩1,韩彦江3,李翰威2,张新明1,2,潘智林2,喻文杰1,2,路利军1,陈宏文1,2 基于改进YOLOv5s的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计数方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3021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5s的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计数方法。方法:首先,针对阳性细胞的小目标特征,增加小目标检测层细化特征提取;其次,在颈部网络中使用双向加权特征金字塔网络替换PANet结构,实现多尺度特征融合;再次,增加坐标注意力机制CA模块,使模型更加关注小目标特征;最后,用EIoU损失函数替换原有的GIoU,增强模型检测性能。结果:在自建的免疫组化图像数据集上进行训练,改进后的模型平均精确率为89.3%,较原模型提升4.0%,且优于其他主流目标检测模型。同时,基于该方法构建的5年生存预测模型平均准确率为76.8%,平均AUC为0.81,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本研究模型能够快速检测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量并有效地辅助医生进行生存预测工作。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167 174 2763012 陈星月1,贾子彦1,李青2,张大川2,潘玲佼1,沈大伟1 ABMIL-BiGRU:基于双向门控循环注意力多示例学习的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可解释性预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3 针对千兆像素乳腺癌病理全切片图像分类和病灶定位的问题,提出基于双向门控循环注意力多示例学习(ABMIL-BiGRU)模型对H&E染色的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图像进行可解释性预测。该方法通过两个正交的双向门控循环单元分别建立图像块行方向和列方向特征间的长短距离依赖关系,从而实现图像块空间位置和上下文信息的嵌入,再通过注意力多示例池化来量化每个特征表示的注意力分数,从而实现全切片图像级特征聚合并生成可解释性热图。研究结果表明,ABMIL-BiGRU模型在乳腺癌转移数据集上的平均准确率和AUC值分别为0.918 6和0.946 7,不仅实现全切片图像的高精度预测和感兴趣区域定位,而且还提供图像块级别的人类可解释的特征,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准确性-可解释性权衡”问题,其优越性能为计算机辅助诊断和智能系统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范式。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175 183 2114794 李波1,杨艳斌2,李帅3,梁美彦3 基于深度卷积自编码器的微波成像方法及其医学应用潜力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1008 开发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微波成像模型,将散射电场直接映射为目标物体介电特性分布图像,并探索其在医学应用的潜在价值。采用二维时域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模拟来获取散射电场数据集;构建基于深度卷积自编码器成像模型,对两类目标物体进行成像研究;使用相对误差进行成像结果的定量评估,并分析成像模型对不同卒中类型的区分能力。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卷积自编码器的成像网络在处理两种数值模型时均展现出色的成像性能。对于简单物体,该模型能准确定位并初步重建物体形状,平均相对误差为0.301 2;对于卒中模型,能较好地重建卒中区域的位置和形状,初步重建其他脑组织,平均相对误差为0.077 8。基于深度卷积自编码器的微波成像网络对快速准确重建图像很有前景,脑卒中检测的数值示例表明该方法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具有显著的应用潜力。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184 189 1779199 邓煌森,刘捷,闫炼,朱光正,宁旭,秦明新,陈明生 MFMANet:一种融合多尺度特征的多重注意力医学图像分割网络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45 医学图像分割研究在推动高效且精确的自动化图像处理技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为解决医学图像中存在的器官组织形状差异大、边界模糊等导致图像分割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一种MFMANet新型网络,该网络以“U”型架构为基础,并集成了多尺度信息融合模块和多重注意力模块。具体而言,多尺度信息融合模块通过捕捉网络浅层中的多尺度信息,以弥补编码器和解码器特征之间的语义差距,从而提升了网络应对器官尺寸差异大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使用多重注意力方法,利用Swin Transformer作为网络深层编解码器,采用通道、空间注意力取代传统的跳跃连接,进而实现了特征信息的更精细提取,以应对边界模糊问题。通过在ACDC和Synapase这两个公共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显示,与MTUNet方法相比,该方法在骰子相似系数这一关键指标上取得了1.51%和1.29%的显著提升,充分证明了该方法在提高分割网络准确性方面的有效性。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190 198 2241430 袁金丽,李博华,陈沐萱,蒋仁鼎,JUI SHANAZ SHARMIN,郭志涛 基于平均密度投影影像的心脏表面运动全局模型的构建方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22 目的:构建一种基于平均密度投影(AIP)影像的心脏表面运动全局模型。方法:将核磁共振心电触发电影的影像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模型的构建和验证。在AIP影像表面点云上获取基准点,通过曲面特征法确定各时相表面点云对应点。采用主成分分析算法提取特征信息,建立基准点和对应点间的映射关系,构建从AIP表面点云预测各时相表面点云的模型。结果:测试集上模型对应点预测误差RMSE为(0.209±0.020) mm~(0.841±0.074) mm,而各时相表面点云预测误差欧式距离为(1.399±0.029) mm~(1.658±0.100) mm。结论:本文提出的全局模型准确性较高,可为图像分割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199 207 3382215 邓永锦,王朝阳,丘敏敏,黄剑文 基于多模态常规MRI的影像组学预测胶质瘤术后早期复发的价值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8027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常规MRI在术前无创预测胶质瘤术后早期复发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比较复发组与非复发组的临床因素。通过联影公司开发的深度学习VB-Net算法实现胶质瘤患者全瘤病灶的自动分割并采用URP平台在术前T1CE及T2WI图像上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利用最大相关和最小冗余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筛选最佳的特征组合。采用Logistic回归及五折交叉验证分析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4个预测模型:T2WI模型,T1CE模型,T2WI+T1CE联合模型,影像-临床融合模型。以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诊断效能,并统计模型敏感度及特异度。使用Delong检验比较模型诊断效能。结果:脑胶质瘤术后复发40例,非复发43例。临床因素中胶质瘤级别在两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序列影像组学模型中,T1CE模型(AUC:0.804)优于T2WI模型(AUC:0.702);多模态联合模型AUC高于单序列预测模型(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49、72.5%、79.1%)。此外,影像-临床融合模型在预测胶质瘤术后早期复发中亦具有良好预测效能,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39、72.5%、79.1%,但与多模态联合模型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3)。结论:多模态常规MRI组合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胶质瘤术后早期复发,纳入胶质瘤级别的影像-临床融合模型诊断效能并未优于影像组学模型。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208 212 1160214 张裕辉1,杨颖思1,范伟雄1,江桂华2,熊小丽1,杨日辉1 多通道时空特征提取的癫痫发作预测模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45 提出一种基于多通道时空特征提取的癫痫发作预测模型。该模型首先对原始多通道脑电图(EEG)信号进行斯托克韦尔变换,提取时频成分。针对癫痫发作前期和间期时频特征差异不明显的问题,设计了由ConvNeXt网络、SENet和金字塔池化模块组成的自适应特征提取模块,增强对每个EEG通道内关键时频特征的捕获能力。同时,构建基于Bi-NLSTM的预测模型,增强多通道高阶EEG时频特征之间的时空依赖性,进一步提高癫痫分类性能。在CHB-MIT数据集上,该模型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和AUC分别达到96.0%、97.8%、96.8%和0.987,每小时假阳性率降至0.038,优于现有主流方法。消融实验验证各组件对提升模型性能的实际效果。本方法通过优化局部时频特征提取和增强多通道时空依赖性,有效提升癫痫发作预测的整体性能。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213 219 1478430 额吉纳1,喻文杰1,费凌霞2,庄君2,梁国华1,杨丰1 改进YOLOv5s的堆叠医疗器械检测算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23 针对医疗器械堆叠问题和提升医疗器械识别准确率,提出一种改进YOLOv5s的医疗器械检测方法。首先使用C2f模块优化YOLOv5s网络提升模型识别精度,其次在特征融合网络引入SENet,提升模型对有效信息的关注度,最后在DIOU损失函数的基础上引入Alpha交并比(α−OU)构成α-DIOU,使边界框回归更加准确,精确定位图像中的医疗器械。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在验证集中对医疗器械的精确率、召回率、平均精度均值分别达到81.8%、93.7%、91.5%,相比于YOLOv5s模型分别提升3.2%、3.4%、4.6%。本研究方法简单有效,有望为医疗器械的检测方法提供新思路。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220 226 3302844 田昌锐1,廖薇1,徐震2 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大鼠皮肤瘢痕无创检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5007 目的: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探索大鼠皮肤瘢痕与正常皮肤的太赫兹信号特征差异,为皮肤瘢痕的病理检测提供新型无创检测技术。方法: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大鼠模型,利用反射式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获得大鼠正常皮肤组织以及瘢痕组织的太赫兹信号图。结果:大鼠正常皮肤太赫兹信号可见两个明显的反射时域信号峰,且不同反射点反射峰信号特征较为规律;大鼠皮肤瘢痕部位太赫兹信号也具有两个明显的反射时域信号峰,但最高峰峰值相比正常皮肤太赫兹信号低。此外,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发现瘢痕部位信号聚集在一起,正常皮肤信号聚集在一起。不同部位的太赫兹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可应用于皮肤瘢痕的无创检测,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227 231 1248319 木热孜亚•明江1,耿少辉1,管一玮2,沈春丽3,温景琦4,黄光瑞1 基于互信息与自适应图卷积的运动想象脑电信号识别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1009 针对运动想象脑电信号非线性特征提取困难、难以有效捕获脑电通道间功能连接关系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互信息和自适应图卷积的运动想象脑电信号分类识别方法。首先,对原始运动想象脑电信号进行子频带划分,提取频域信息;然后,采用互信息神经估计方法构建邻接矩阵,获取脑电信号的非线性关系;最后,设计一种结合CBAM的自适应图卷积网络捕获各通道间的动态关联强度,实现空频特征提取。在BCI Competition IV 2a和BCI Competition III 3a数据集上,分别达到83.14%和88.19%的平均准确率,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有效获得脑电通道间功能连接关系,为运动想象脑电信号解码提供新思路。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232 239 4337409 吴叶兰,曹璞刚,徐梦,张跃,廉小亲,于重重 电场刺激对雪旺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8030 目的:建立雪旺细胞电场刺激模型,为研究电场刺激促进雪旺细胞增殖、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EMT)机制提供基础。方法:以YC-3双极性程控电刺激器和电刺激小室构建电场刺激雪旺细胞培养系统,区分为对照(Ctrl)组和电场刺激(EF)组。EF组给予持续恒压电场刺激(100 mV/mm, 3 h),Ctrl组无电场刺激。利用CCK-8法观测电场刺激对雪旺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实验观察电场刺激对雪旺细胞迁移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分析细胞内E-钙黏蛋白及N-钙黏蛋白含量,观察电场刺激对雪旺细胞粘附性的影响。结果:CCK-8法测定提示EF组在450 nm吸光度显著高于Ctrl组(P<0.05)。细胞划痕及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提示EF组细胞迁移效率显著高于Ctrl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提示EF组相较于Ctrl组,E-钙黏蛋白表达降低,N-钙黏蛋白表达增多(P<0.05)。结论:本文改进的电场刺激雪旺细胞培养系统可操作性强,电场刺激后可促进雪旺细胞增殖和迁移,并且可观察到E-钙黏蛋白表达降低,N-钙黏蛋白表达增多,可能与电场刺激后雪旺细胞发生EMT有关。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240 244 1554923 漆景天1,叶永平1,徐永君2,盛青松3,蔡龙宇1,胡建伟1,张永光1 鼻内镜低温等离子消融术、鼻内镜动力切割术治疗SNIP对外周血炎性标志物影响及与复发的相关性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9031 目的:分析鼻内镜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鼻内镜动力切割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INP)对外周血炎性标志物影响及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5月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SINP患者,均接受鼻内镜低温等离子消融术、鼻内镜动力切割术治疗。选取同时期体检者6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对照组及SINP患者术前、术后各时间点的外周血炎性标志物水平变化,通过自制量表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记录复发情况,分析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与其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及SINP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经单因素分析,TNF-α、CRP、IL-6、IL-8、核分裂象数、不典型增生、病程与SINP患者术后复发相关。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知:SINP患者术后复发与IL-6水平之间无相关性(P>0.05),与TNF-α、CRP、IL-8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鼻内镜低温等离子消融术联合鼻内镜动力切割术治疗SINP的效果显著,术后复发率低,且外周血炎性标志物与SINP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可能参与到疾病的复发中,并存在协同作用。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245 249 1143849 李重,李君梅,李宇,王中亮 胸腔镜手术中肺部小结节定位方法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2020 随着高分辨率、低辐射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广泛应用,尤其是随着参加肺癌筛查项目或健康体检人群的增加,肺部小结节的检出越来越多。对于高度怀疑恶性结节者,电视胸腔镜下手术是当前首选的诊疗方法。但在胸腔镜手术过程中术者很难通过手指去触摸、定位肺结节,因此需要使用肺结节定位技术辅助术者在术中准确找到肺结节并切除。根据定位与手术的顺序可分为术前定位及术中定位,前者主要有CT引导下经皮穿刺辅助定位、CT引导下液体材料定位、虚拟支气管镜导航定位等;后者有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引导定位、术中超声定位、利用射频识别系统定位等。本文就以上定位技术及近年来肺结节定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250 255 1066215 韩欣1,张沛刚2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哑铃凯格尔训练在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康复中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6025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哑铃凯格尔训练在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PFD)患者盆底肌力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0例PFD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Excel生成随机数字将其分为对照组(n=34)和联合组(n=36)。对照组接受阴道哑铃凯格尔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均持续治疗3个月。采用会阴肌力测试法(GRRUG)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盆底肌力,采用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盆底肌纤维肌电位均值及疲劳值的改善情况,采用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评定两组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同时记录并比较两组盆底功能受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Ⅰ类、Ⅱ类肌纤维Ⅲ级以上肌力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Ⅰ类、Ⅱ类肌纤维盆底肌电均值高于对照组(P<0.05),盆底肌疲劳值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FSFI评分中性欲望、性唤起、阴道润滑度、性高潮、满意度、性交痛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尿频尿急、腰骶酸痛、阴道松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哑铃凯格尔训练治疗产后PFD能显著提高盆底肌纤维肌力,改善尿频尿急、腰骶酸痛、阴道松弛等症状,提高患者性生活质量。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256 260 953128 陶敏,韩琳,黄俊杰,陈礼娜,罗园园 生物信息分析验证基于lncRNA标签预测HPV阴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总生存率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10036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分析方法研究影响HPV阴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总生存率的相关因素,为HNSCC患者的预后预测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TCGA数据库获取HPV阴性HNSCC患者的病变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原始RNA测序数据以及相应病人的临床信息,Survival R工具包对所有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进行单变量Cox回归分析,使用JAVA程序,利用MSigDB C2经典通路基因集集合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采用LASSO方法的Cox回归对数据降维和模型构建,计算每个患者的风险评分。结果:研究发现153个lncRNA与HPV阴性HNSCC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相关,时间依赖性分析表明,13个lncRNA特征在训练集中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多变量Cox回归和分层分析表明,基于13-lncRNA标签的风险评分可作为HPV阴性HNSC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3-lncRNA标签可能是HPV阴性HNSCC预后的新型独立生物标志物。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261 268 1875640 黄宇1,杨博2,李伟忠1 机器学习模型在颈椎病中的应用进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7026 颈椎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是临床诊疗中的难题。机器学习模型可通过对临床复杂数据的处理,提高颈椎病诊断的精准度和效率,协助临床医生选择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并评估预后。笔者通过综述近年来机器学习模型应用于颈椎病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分类总结应用于颈椎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方面的有关模型,介绍了随机森林等经典算法,以及卷积神经网络、深度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等新型算法,旨在为颈椎病诊疗的各阶段提供可参考的机器学习方案。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269 273 793026 杨文通,赵继荣,薛旭,马东,赵瑞,刘俊豪,马伯骞 基于原始肺音的端到端深度学习肺炎辅助诊断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27 提出一种基于双路径不同卷积核的DCL-Net的端到端肺炎辅助诊断方法。该方法无需进行特征工程,将原始肺音信号直接输入模型,利用卷积核分别为1[∗3和1[∗5的双路径卷积网络,每个路径包含3个残差块,以便模型自动学习肺音信号不同尺度的特征,同时避免模型退化问题。为验证端到端方法的性能,将其与信号分析领域常用的梅尔倒谱图、短时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这3种特征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四分类任务(正常、普通、病重、病危)诊断准确率为61.4%,相比3种特征工程方法分别提高1.6%、5.0%和3.7%;二分类任务(正常、异常)诊断准确率为89.7%,相比3种特征工程方法分别提高11.0%、5.1%和11.2%。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为肺炎病情评估提供更有效的诊断工具。 2025年01月20 00:00 2025年第2期 274 280 2348103 肖欣,高玉清,张建敏